大清铜币“皖”字币 鉴赏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9-06-15 17:15:08
  在中国,收藏家极其喜欢这枚钱币,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民间传说“大清铜币”背面的龙,能增加一个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保护下,趋吉避凶。

  古钱币是一直是收藏家关注的热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国内的钱币收藏就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古钱币爱好者遍及全国五湖四海,遗留在民间的古钱币品种也非常丰富,其中精品也比较多,大清铜币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是我们上下五千年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岁月,由于距今时间比较短,当时铸造钱币品种很多、图案很丰富、版式很繁杂。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在清朝时候也有不少西方文化涌现出来,所以,这个时期所发行的各种钱币自然也受到了不少收藏朋友关注。

大清铜币“皖”字币 鉴赏

  今,得晟经客户来访征集到一枚大清铜币,特来分享。

  此枚钱币为大清铜币“皖”当制钱十文,直径为2.9cm。钱币正面圈内铸有“大清铜币”四字,中心铸“皖”字,珠圈外上环左右铸楷体“户部丙午”四字,底部铸货币价值:“当制钱十文”。背面内圈铸有神龙腾飞图腾,龙纹霸气侧漏,豪气万千,大有帝王之风;外圈铸有铭文“光绪年造”,并铸有英文字样,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对大清铜币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在千种以上。因此当代铜圆收藏爱好者以收集到十大名誉钱币之“大清铜币”为最大乐事。

大清铜币“皖”字币 鉴赏

  据统计数据显示,大清铜币在各地拍场上的行情一路看涨。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场上,一枚刻有宣统三年的大清铜币二十文,曾以128万的高价现场成交。一枚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二分试铸也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进行售卖,成交价为121.85万元。此类种种现象足以印证大清铜币是藏品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前景值得期待。

  在中国,收藏家极其喜欢这枚钱币,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民间传说“大清铜币”背面的龙,能增加一个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保护下,趋吉避凶。因而这种钱币一直深受收藏家的喜爱。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
为您推荐
铜钱_铜钱图片及价格 2019-06-19 09:30:54 阅读(1015)

中国古钱币是古代货币,是当时商品交换的产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市场上以清代民国清币为主流,占据钱币市场半壁江山。

铜钱_铜钱图片及价格 2019-06-19 10:37:44 阅读(1552)

  光绪元宝的诞生受洋务运动影响,光绪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率先进行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

铜钱_铜钱图片及价格 2019-08-01 10:11:48 阅读(1273)

于是,各省纷纷效仿。民国期间,各省铸造的铜元数量不可计数,至今存世量仍相当惊人。我们如何收藏这些民国铜元才能稳赚不赔呢?

铜钱_铜钱图片及价格 2019-07-24 17:15:22 阅读(2037)

据估算,仅从1900年到1917年,全国各省铸造的当十文铜元就有320亿枚之巨。而仅清末铜元背面的蟠龙图案版别就超过400种。如今铜元已成为钱币收藏的一大重要门类。

大清铜币_大清铜币价格表 2019-07-25 11:24:53 阅读(7313)

  “户部大清铜币当制钱二十文”。此铜币中心突起并以阴文“雲”字铸省(局)简称,珠圈内铸“大清铜币”四

大清铜币_大清铜币价格表 2019-07-25 14:38:12 阅读(20619)

   大清铜币二十文价格如下,仅供参考       大清铜币丙午户部中心苏二十文13000元

大清铜币_大清铜币价格表 2019-07-25 14:57:05 阅读(5796)

  大清铜币當制钱二十文汴字己酉介绍   规格:直径39.09mm,厚度2.11mm,重量19.6克   大清铜币當制钱二十文汴字己酉一枚,極为珍罕。己酉&l

大清铜币_大清铜币价格表 2019-07-26 14:51:33 阅读(5687)

  大清铜币丁未户部中心粤十文,该钱币表面的包浆自然,正面的字迹和背面的龙纹及英文字仍能保持清晰可见。

铜钱_铜钱图片及价格 2019-07-31 09:29:21 阅读(823)

  “弘治通宝”系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始铸。青铜质,钱文为八分书。弘治年间通行小平钱,另有当五大钱,有说为试铸币或为安南钱,存世极罕。

大清铜币_大清铜币价格表 2019-07-31 10:08:00 阅读(1610)

1910年即宣统二年,国内形势可谓“风雨飘摇”,帝位“摇摇欲坠”,宣统为巩固自己政权。